教育部谢俐: 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 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
2020-03-25 14:23:03 作者 : user12 浏览 : 次 评论
导语:
谢俐,1983年7月参加工作,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本科学历,工学学士。现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、西藏自治区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(编译局)副主任(副局长)、党组成员。
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“互联网+教育”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率先落地,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。自2010年项目启动以来,资源库历经整整10年的建设和应用,建成112个国家级资源库(含1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子库),包括241万余条资源,注册用户304万余人,其中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26万余人。资源库通过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推动专业革新教学内容,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建设,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同类专业跨地区共享优质资源。
一、资源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
1.资源库引领教育教学改革
一是破解实践教学难题。通过建设虚拟仿真资源,替代危险性高或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实训,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和复杂运动,解决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“看不见、进不去、动不了、难再现”难题。例如,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资源库开发“虚拟水净化中心”,模拟污水监测与治理的完整流程,解决相关专业学生实习现场操作难和不安全问题。
二是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。有机整合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优势,记录分析学习轨迹,为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支持。例如,苏州市职业大学随新生录取通知书发放资源库学习账号,学生可通过资源库平台选修“智能制造时代的工匠精神”等课程,入学报到就已先修2个学分的通识课程。
三是探索学习成果认证、积累和转换机制。资源库基于优质专业课程,组建同类专业院校参与的共建共享联盟,实行校际学分互认。例如,物流管理资源库28所参建院校签订合作协议,共同制定《在线学习学分认定管理办法》,参建院校互认学习成果。
2.资源库支撑产业发展
资源库优先支持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,33个资源库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涉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农机装备等10个重点领域相扣。3000余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资源库建设,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。例如,2014年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,工业机器人技术资源库项目团队通过建立标准、优化资源,为400所职业院校提供服务,加快提升该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,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撑。
3.资源库服务精准扶贫
一是惠及大批中西部学生。立项建设的资源库第一主持单位中,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占比71.4%,但中西部注册用户比例达到42%。通过资源库,东中西部平等地享有优质资源,缩小区域之间的数字差距。
二是惠及三农。农产品检测资源库设置“农民”账户,建设网上“农民大学”,为广大农民提供在线学习、信息浏览、考证报名、在线测试、信息发布、信息查询等服务。作物生产技术资源库开发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”和“新技术培训课程”,建立线上虚拟“新疆种子工程学院”,直接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。
三是惠及特殊群体。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“残疾人专用频道”,开发手语特色课程5门,开展手语、口语、书面语三语教学,满足重度肢残、听力障碍、视力障碍等各种类型残障人士的学习需求。
4.资源库助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
资源库积极服务“走出去”企业,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开展各种国际交流合作。例如,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资源库伴随高铁“走出去”,在肯尼亚、阿曼等国培训当地学员;物流管理资源库开设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官员培训,为41个国家的学员提供培训;机电一体化资源库在赞比亚为有色金属企业开展职业培训;现代纺织技术资源库为荷兰萨克逊应用科技大学200余名学生开设“中国先进纺织技艺”课程;江南园林资源库为法国留学生开设24个课时“苏州园林鉴赏”;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为尼泊尔留学生开设36课时“中国烹饪”;新能源类资源库为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师生200余人;制冷与冷藏技术资源库与美的中央空调公司共建培训中心,培训罗马尼亚、菲律宾、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员。
5.资源库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
资源库建设1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,将传统民族文化转化为数字化资源,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、系统、科学的教学内容,开发特色课程、项目和资源,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。例如,百工录资源库遴选41项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非遗项目,源头采集、活态传承、原创开发,配套丛书《百工录: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》20本(获“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”)。中华刺绣资源库制定手绣制作工(湘绣)职业标准,开发绣稿设计、工艺技法和手绣制作工鉴定培训包,在坚守非遗精髓的基础上,从题材、设计、工艺技法、材料、装裱、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。
二、资源库建设面临新机遇、新期待和新要求
1.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对资源库提出新要求
今年1月24日,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“职教20条”)由国务院印发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,“职教20条”是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力举措,明确指出“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,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,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”。
2.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》对资源共建共享提出新期待
今年3月5日,李克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强调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,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”,明确“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”和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,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”两项重点任务。这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也是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发展机遇。无论是“高职百万扩招”还是“千亿培训”,资源库都应充分发挥资源共建共享优势,在更大领域发挥更大作用。
3.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新机遇
今年5月16日,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召开,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,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,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,是教育的重要使命。教育要勇于担当,承负起这一重要使命。职业教育更是责无旁贷,要充分利用好资源库这一“信息技术+职业教育”落地实践的平台,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,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,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、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、适合每个人的教育、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”。
面对新要求、新期待、新机遇,资源库还存在覆盖面小、发展水平不均衡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,还须进一步健全机制、提升质量、扩大开放,深化校企合作,突出标准引领、提升服务能力。
三、健全资源库,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
1.深化校企合作,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
一是进一步引入企业优质资源。围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,把握行业企业发展前沿,更新优化专业教学资源,持续将体现企业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的优质资源和实践案例注入资源库,增强资源库生机与活力。
二是强化企业对资源库的应用。充分结合企业特点,构建适应企业培训要求的资源和课程体系,鼓励企业将资源库作为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平台,认可员工通过资源库学习取得的学习成果。
三是建立科学评价机制。加强资源库在教学设计、教学实施、过程记录、教学评价、自主学习、测评考试等方面的评价机制建设,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和及时反馈效率,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,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。
2.加强资源认证标准建设,推进“三教”改革
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。将资源库作为落实各项教学标准的有效载体,加强资源认证标准建设,打通职业教育标准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对接职业标准、技术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,制订实施体现“互联网+职业教育”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。
二是打造校企融合教学团队。构建企业人员深度参与资源库建设的有效激励机制,广泛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资源库更新与建设,深度实施协同育人。
三是深化教法改革。重点建设覆盖专业核心课程、展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果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化课程。适应“互联网+”发展趋势,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瞄准信息化教学改革方向,创新教学组织形式,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。
3.探索资源交易机制,服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
一是率先实施“1+X”证书制度试点。支持资源库建设院校学生获取多类职业技能证书,提升业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二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。以培训课程、训练模块、虚拟仿真资源等为主要载体,引入VR、AR等最新信息技术手段,遵循育训结合、长短结合、内外结合的要求,面向社会学习者和企业员工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。
三是完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。加快联建院校学习成果认定、积累和转换规则的制订与应用,促进校际资源共享、课程互选、学分互认,服务在校学生、企业员工、社会学习者等各类用户的终身学习。
4.加强共建共享,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
一是向急需专业倾斜。重点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布局建设,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,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。
二是向贫困地区覆盖。加大中西部院校参建力度,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,创新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,充分调动中西部院校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将优质资源普惠到每个院校。
三是向重点人群倾斜。要服务“高职百万扩招”和“千亿培训”。面向高中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下岗职工、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加强资源库建设和应用。
5.扩大国际交流合作,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
一是服务企业“走出去”。发挥资源库跨时空集成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优势,为伴随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职业院校在境外开展企业员工培训、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持。
二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。持续强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建设,结合职业院校鲁班工坊、丝路学院建设,利用信息化优势扩大中国园林、中医药、民族音乐、珠算、烹饪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。
三是助力标准输出。以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为重点,将国内成熟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、课程标准、教学仪器装备标准等通过资源库辐射出去,输出职业教育中国标准。
谢俐,1983年7月参加工作,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本科学历,工学学士。现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、西藏自治区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(编译局)副主任(副局长)、党组成员。
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“互联网+教育”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率先落地,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。自2010年项目启动以来,资源库历经整整10年的建设和应用,建成112个国家级资源库(含1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子库),包括241万余条资源,注册用户304万余人,其中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26万余人。资源库通过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推动专业革新教学内容,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建设,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同类专业跨地区共享优质资源。
一、资源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
1.资源库引领教育教学改革
一是破解实践教学难题。通过建设虚拟仿真资源,替代危险性高或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实训,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和复杂运动,解决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“看不见、进不去、动不了、难再现”难题。例如,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资源库开发“虚拟水净化中心”,模拟污水监测与治理的完整流程,解决相关专业学生实习现场操作难和不安全问题。
二是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。有机整合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优势,记录分析学习轨迹,为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支持。例如,苏州市职业大学随新生录取通知书发放资源库学习账号,学生可通过资源库平台选修“智能制造时代的工匠精神”等课程,入学报到就已先修2个学分的通识课程。
三是探索学习成果认证、积累和转换机制。资源库基于优质专业课程,组建同类专业院校参与的共建共享联盟,实行校际学分互认。例如,物流管理资源库28所参建院校签订合作协议,共同制定《在线学习学分认定管理办法》,参建院校互认学习成果。
2.资源库支撑产业发展
资源库优先支持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,33个资源库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涉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农机装备等10个重点领域相扣。3000余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资源库建设,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。例如,2014年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,工业机器人技术资源库项目团队通过建立标准、优化资源,为400所职业院校提供服务,加快提升该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,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撑。
3.资源库服务精准扶贫
一是惠及大批中西部学生。立项建设的资源库第一主持单位中,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占比71.4%,但中西部注册用户比例达到42%。通过资源库,东中西部平等地享有优质资源,缩小区域之间的数字差距。
二是惠及三农。农产品检测资源库设置“农民”账户,建设网上“农民大学”,为广大农民提供在线学习、信息浏览、考证报名、在线测试、信息发布、信息查询等服务。作物生产技术资源库开发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”和“新技术培训课程”,建立线上虚拟“新疆种子工程学院”,直接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。
三是惠及特殊群体。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“残疾人专用频道”,开发手语特色课程5门,开展手语、口语、书面语三语教学,满足重度肢残、听力障碍、视力障碍等各种类型残障人士的学习需求。
4.资源库助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
资源库积极服务“走出去”企业,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开展各种国际交流合作。例如,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资源库伴随高铁“走出去”,在肯尼亚、阿曼等国培训当地学员;物流管理资源库开设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官员培训,为41个国家的学员提供培训;机电一体化资源库在赞比亚为有色金属企业开展职业培训;现代纺织技术资源库为荷兰萨克逊应用科技大学200余名学生开设“中国先进纺织技艺”课程;江南园林资源库为法国留学生开设24个课时“苏州园林鉴赏”;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为尼泊尔留学生开设36课时“中国烹饪”;新能源类资源库为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师生200余人;制冷与冷藏技术资源库与美的中央空调公司共建培训中心,培训罗马尼亚、菲律宾、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员。
5.资源库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
资源库建设1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,将传统民族文化转化为数字化资源,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、系统、科学的教学内容,开发特色课程、项目和资源,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。例如,百工录资源库遴选41项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非遗项目,源头采集、活态传承、原创开发,配套丛书《百工录: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》20本(获“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”)。中华刺绣资源库制定手绣制作工(湘绣)职业标准,开发绣稿设计、工艺技法和手绣制作工鉴定培训包,在坚守非遗精髓的基础上,从题材、设计、工艺技法、材料、装裱、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。
二、资源库建设面临新机遇、新期待和新要求
1.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对资源库提出新要求
今年1月24日,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“职教20条”)由国务院印发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,“职教20条”是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力举措,明确指出“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,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,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”。
2.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》对资源共建共享提出新期待
今年3月5日,李克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强调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,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”,明确“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”和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,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”两项重点任务。这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也是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发展机遇。无论是“高职百万扩招”还是“千亿培训”,资源库都应充分发挥资源共建共享优势,在更大领域发挥更大作用。
3.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新机遇
今年5月16日,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召开,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,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,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,是教育的重要使命。教育要勇于担当,承负起这一重要使命。职业教育更是责无旁贷,要充分利用好资源库这一“信息技术+职业教育”落地实践的平台,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,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,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、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、适合每个人的教育、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”。
面对新要求、新期待、新机遇,资源库还存在覆盖面小、发展水平不均衡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,还须进一步健全机制、提升质量、扩大开放,深化校企合作,突出标准引领、提升服务能力。
三、健全资源库,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
1.深化校企合作,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
一是进一步引入企业优质资源。围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,把握行业企业发展前沿,更新优化专业教学资源,持续将体现企业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的优质资源和实践案例注入资源库,增强资源库生机与活力。
二是强化企业对资源库的应用。充分结合企业特点,构建适应企业培训要求的资源和课程体系,鼓励企业将资源库作为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平台,认可员工通过资源库学习取得的学习成果。
三是建立科学评价机制。加强资源库在教学设计、教学实施、过程记录、教学评价、自主学习、测评考试等方面的评价机制建设,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和及时反馈效率,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,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。
2.加强资源认证标准建设,推进“三教”改革
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。将资源库作为落实各项教学标准的有效载体,加强资源认证标准建设,打通职业教育标准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对接职业标准、技术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,制订实施体现“互联网+职业教育”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。
二是打造校企融合教学团队。构建企业人员深度参与资源库建设的有效激励机制,广泛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资源库更新与建设,深度实施协同育人。
三是深化教法改革。重点建设覆盖专业核心课程、展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果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化课程。适应“互联网+”发展趋势,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瞄准信息化教学改革方向,创新教学组织形式,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。
3.探索资源交易机制,服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
一是率先实施“1+X”证书制度试点。支持资源库建设院校学生获取多类职业技能证书,提升业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二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。以培训课程、训练模块、虚拟仿真资源等为主要载体,引入VR、AR等最新信息技术手段,遵循育训结合、长短结合、内外结合的要求,面向社会学习者和企业员工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。
三是完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。加快联建院校学习成果认定、积累和转换规则的制订与应用,促进校际资源共享、课程互选、学分互认,服务在校学生、企业员工、社会学习者等各类用户的终身学习。
4.加强共建共享,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
一是向急需专业倾斜。重点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布局建设,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,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。
二是向贫困地区覆盖。加大中西部院校参建力度,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,创新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,充分调动中西部院校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将优质资源普惠到每个院校。
三是向重点人群倾斜。要服务“高职百万扩招”和“千亿培训”。面向高中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下岗职工、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加强资源库建设和应用。
5.扩大国际交流合作,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
一是服务企业“走出去”。发挥资源库跨时空集成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优势,为伴随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职业院校在境外开展企业员工培训、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持。
二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。持续强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建设,结合职业院校鲁班工坊、丝路学院建设,利用信息化优势扩大中国园林、中医药、民族音乐、珠算、烹饪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。
三是助力标准输出。以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为重点,将国内成熟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、课程标准、教学仪器装备标准等通过资源库辐射出去,输出职业教育中国标准。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